李君羡苦笑道:“倒也没什么大事,就是在信里,劈头盖脸,把我一顿好骂!”
“是阿耶在华州的作为,传到叔公那里了?”
“是薛仁贵说的,他从绛州回来了,没走华州这条路,往同州去了。还把我们那天发生的事情都跟你叔公说了。”
“原来是这样!”李义匡迟疑道:“到了同州后,阿耶想让我怎么跟叔公说。”
“除了我们算计武才人这件事,一定要烂在肚子里,任何人都不能告诉。至于其他事情,直说便是,你叔公不是外人。”
“孩儿明白了!”
程处侠现在整日跟着李君羡到处畋猎,走遍了华山、少华山的各个山谷陂潭,和之前在长安的生活比起来,简直可以说是乐不思蜀。
第二天,程处侠正在问李义匡,今天去哪里畋猎。结果得知李义匡要去同州拜访他的叔公刘德威。
顿时面有难色。不去吧,显得不讲义气,可是去同州的话,可以预见,在刘德威那里,肯定没有在华州的乐趣了。刘德威可是当过大理寺卿、刑部尚书的人,号称铁面无私。
李义匡也猜到了程处侠心里的想法,笑道:“我是去探望长辈,处侠不如就留在华州帮我陪伴家父吧。”
程处侠正在纠结,闻言大喜,连忙拍着胸脯答应。
虽然同州和华州之间仅一水之隔,但当初在刑部司门司开具的过所已经不管用了,李君羡又命手下的司户参军为李义匡重新开具了一份过所。
拿到过所后,李义匡带着五个随从即刻出发。但是离开华州城后,李义匡并没有从附近的渡口就近渡过渭水,而是一路向东。
作为一个资深的历史爱好者,既然都要去同州了,直接渡过渭水多没意思,肯定要走潼关、风陵渡、蒲津桥这条经典路线。这里面的每一个地名,都代表着一连串沉甸甸的历史。
一路感受着潼关路上的表里山河之险,抵达潼关城下。
出关的时候,守关兵丁看到过所上写着的目的地,非常好奇李义匡为什么要舍近求远,绕一大圈。
不过过所上白纸黑字写着清楚,眼前之人乃是本州使君的三郎,他一个小人物哪敢多嘴过问,连忙放行。
到了潼关渡口,李义匡找了一个能够运马的渡船。渡过黄河,上岸便是著名的风陵渡了。当然,后世风陵渡之所以有很高的知名度,却是因为金庸小说的功劳。
进入风陵关之后,已经快要黄昏了,余七道:“三郎,天快黑了,下一个驿站还有三十里地,我们就在风陵关驿站住宿一晚吧。”
众人重新跨上马背,很快来到风陵关驿站门口。
渡过黄河,就不在是华州地界了。李义匡能够明显感受到,和之前在华州境内的几个驿站相比,这里的驿丁就没有那么热情了。
虽然过所上写着李义匡的身份背景,但风陵关是来往河东、关中、山东三个板块的交通要冲,这些驿丁见过的达官贵人数不胜数,李君羡又不是蒲州的父母官,区区一个郡公之子算不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