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章 一朝穿越正德帝!计杀庸医刘文泰!(1 / 2)正德圣主首页

大明弘治十八年五月二十九。

距弘治帝驾崩于乾清宫,已过去二十三日,这个夏天注定是要迎来冰火两重天。

改朝换代后那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官员们担心头上乌纱帽会不会更换,百姓们也在仰赖开明君主,让家里日子好过一点。

经文武百官和军民代表三次劝进,弘治帝嫡长子,皇太子朱厚照即将即位登基,正式成为大明帝国的第十位皇帝。

朱厚照十五岁登基,但按照周岁来算,他今年才十三岁,距离十四岁的生日,还有五个月。

而外人全然不知,此时的朱厚照已经换了一个现代人的灵魂。

陈寒穿越而来也不过几天而已,作为一名优秀的考公讲师加上对明朝历史比较感兴趣,他可是有点熟悉这个朝代。

说实话穿越成正德皇帝,有点头疼。

正德在现代人的印象可是太深刻了,豹房、寡妇爱好者、自封大将军、御驾亲征、落水皇帝、无子嗣、嘉靖捡漏等等。

正德年间,大明帝国表面依旧强盛,实则暗流涌动,内阁争权、宦官擅权、外戚干政、宗室作乱、边疆不宁、官场腐败、财政溃烂。

连大学士李东阳在弘治十七年,于陪都应天府返回京师也能看到触目之景:

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盗贼横行,江南户口锐减。藩王供养无度,势家田连郡县。

这还是那个被某些文官吹捧出来的弘治帝之下的圣朝?说是烂摊子也不为过。

陈寒苦恼了好一阵也没想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但却知道:老天爷既然让我穿越一回,就不能辜负这番苦心,反正正德帝已然毁誉参半,难道还怕更差?只要避免落水的下场,估计应该大差不差吧?

正想着,一名年已五旬上下的內侍低声说道:“主子,您该更衣了,今个儿是您登基的大日子,可不能误了时辰。”

此人说话京音里夹杂着一点西北腔调,甚至还有些颤音,有些激动。

盖因他如今五十了,这个年龄黄土都埋到了脖子,原以为今生得老死东宫,可哪想到,还能看到太子爷登基,果然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朱厚照从沉吟中醒过味来,偏头看去,却略有些吃惊。

根据记忆,眼前躬着身、神情拘谨者,好像正是钟鼓司掌印刘瑾。

大名鼎鼎的八虎之首,与英宗王振、成化汪直、天启魏忠贤共称明朝四大权阉。

史书说他欺君罔上、操弄权柄、陷害忠良、任人唯亲、贪污受贿、图谋造反,最后在正德五年被执行了凌迟之刑,据说被割了三千多刀才死。

当然又有人说,他可能是武宗的白手套。而如今的刘瑾作为朱厚照的东宫老人,刚刚升任钟鼓司掌印,还未成势。

朱厚照瞥了刘瑾一眼,倏尔离开,心中道:不管历史记载你是不是白手套,我既然来了,你就得是。

太监就是皇帝的家奴,是皇帝平衡内外臣的工具。

而曾死里逃生的刘瑾,异常机敏,朱厚照虽只是惊鸿一瞥,他却蓦然觉得这位自己伺候了多年的小主,眼神里多了些历事的沉稳,少了那份少年心性。

不过很快刘瑾就暗自告慰自己:主子皇考新丧,冲灵登极,一改年少佻达也属正常。

当下不疑有他,轻轻一招手,数个小黄门将衮冕送上来。

刘瑾在在几个小黄们一起配合下,慢慢给朱厚照穿上了衮服。

朱厚照第一次从铜鉴里看到自己。

十三四岁的少年,面白无须,偏瘦,眼神里透出对自由的向往。

穿戴好后,在刘瑾等人的引领下,出了东宫。

天还未亮,黑压的天空寂静无声,视线下移才看到冗长的宫道两边,滴水檐下每隔三五米便悬挂一盏素色灯笼。

每盏灯笼下,都站着一个身穿孝服的小太监或宫女,他们要负责给灯笼添油剪烛,保证灯笼长明。

刘瑾在前方引着朱厚照坐上了御辇,等朱厚照上去后,刘瑾挥手示意,八名壮硕的太监几乎是同步起身将辇抬起,没有丝毫差错。

“起驾!!”刘瑾扯着嗓门喊了一声,声音尖锐而有穿透力,回荡在夜空中,撞击在红墙绿瓦之上,回声俨然,漾出去几百米。

宫道两边的小太监、宫女闻声一个接一个,一片接一片的跪在地上。他们双眼紧紧盯着地面的青砖,好似傀儡般,一动不动。

两排都知监的太监们提着灯笼在前方引道,两排盔甲鲜明的护卫在其后开路。

他们步伐统一,严整不苟,连甲叶上下颠簸摩擦的啪嗒声都整齐划一。

御辇紧随其后,在宫道上穿梭。

一切看上去秩序井然,却透出一股难以名状的压抑。

御辇到了奉天殿,朱厚照拜谒大行皇帝的灵位,然后去谒见太皇太后和母后张氏。

谒见完了太皇太后和母后张氏后,再回到了奉天殿。

文武百官早已等候多时,按照流程,命文武百官免贺、免宣表,止行五百三叩头礼,接着便颁布大赦天下的诏书。

礼部官员捧着老长的一卷明黄旨意,开始念诏书,反正听得朱厚照脑子都晕。

好一阵才终于念完,文武百官齐唱:吾皇万岁!

登基仪式也算结束。

按照规制,登基后的三天里新皇不上朝,文武百官这两日只需到思善门给大行皇帝哭临便可。

等第三日,也就是六月初二,朱厚照身着衰服,百官着素衣冠,正式临朝。

西角门御座之上。

朱厚照嘴角挂着勉强的笑容旁听着大臣奏事,听着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位内阁大学士在处理政务。

朱厚照就落了个旁听的资格。

比如户部言延绥守臣上奏,石涝池、响水、双山等堡雷雨大作,毁坏了城垣,需要拨款修葺房屋城垣,还得给当地受灾的百姓补偿米一石。

又言:宣府守臣说,新选的夜不收很辛苦,月粮外,每人再加煤炒小麦二斗。

三位大学士当场作出批示可以。

至于朱厚照的意见,有吗?没有!

朱厚照愣了一下,这不对啊。

影视剧里不老是演,皇帝坐在宝座上,太监喊一声:有事早奏,无事退朝。然后下面的臣子就挨个捧着奏章,说事情,太监把奏章递给皇帝,皇帝听后马上提出意见,这件事就过去了。

怎么到自己这里,连奏章都不过自己的手,就在三位大学士手里,合着自己就落个旁听的份?

而三位大学士也觉得这很合理。

朱厚照也才反应过来,按照历史记载,到了弘治年间内阁政治就已经非常完善了。

尤其是弘治皇帝仁厚啊,对外臣特好,惯的这些文官根本没把皇权放在眼里,甚至一门心思想将皇帝当吉祥物来用。

而从史书记载来看,朱厚照在登基初年就跟朝臣们因为夺权,发生了激烈的争斗,甚至导致司礼监掌印、内阁首辅为代表的数十名高级官员或贬或辞官。

眼看着下面一件事一件事的上奏,就只看到站在自己宝座左右两侧的内相司礼监掌印太监陈宽、司礼监秉笔李荣、王岳,外相刘健、李东阳、谢迁,在互通有无、有条不紊、眉来眼去的处理着,完全没有自己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