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教师更习惯于备教材备资料,但要上好复习课,首要的任务却是备学生。只有全面精确具体的掌握学情,才能从中筛选提炼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将一些有关联的问题有机整合到一个专题中,也才能更准确的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高效的学习。
新授课目无学生,但心有教材,也能把课上的较好。但如果复习课依然目无学生,或者对学生只有一个概略而非具体精确的认知,就会脱离学生实际,浪费不少学生的许多时间。
所以,要想上好复习课,必须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具体的了解,这是上好复习课的前提必要条件。
赵怀诚说,复习课的教学方式主要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复习课上开展学生自主学习主要需要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体学习之间的矛盾。
当然集体教学与个体学习原本就是一对矛盾,却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关键在怎样处理这对矛盾。
放手让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制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教会学生自己查找收集有价值的错题,对错题进行合理的处理;选择实用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速度和质量等。
自主学习需要,教师努力克制自己的表现欲、控制欲和干涉包办的习惯,减少学生对教师的精神依赖,给学生‘’断奶”,下大功夫培养学生真正做自己的主人,逐步地扩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权限和空间,实现“集体、计划”与“民主、自由”有机融合的课堂。
华铮说,我们在前期的教学尝试中,也做过一些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些探索。例如,对于记忆性的知识问题,我主要指导训练学生进行任务定向,自学自测自纠,指导自学方法和技巧。
李祖翰说,我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例如,我把一些学习内容进行了归类,指导学生学会归类,努力学会让学生精熟一例贯通一类,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主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力不能及的问题上,放在学生的智能培养和训练上。
华铮说,我还有个疑问。大家知道,一到复习阶段,各种复习资料粉墨登场热闹非凡,课本常有被渐渐打入冷宫的忧虑。那么在复习时段,到底要不要用课本儿?怎么使用课本?我也有点搞不清楚。
赵怀成说,与五花八门的资料相比,课本相对简明纯净。单靠课本确实难以满足有相当难度的中考需求。但在正规考试中,无论多难的试题也多是课本上原有内容的组合变化。如果一个学生真能精熟课本,百分平均八十是问题不大的。
知识点的精熟掌握,需要在学生在知识的反复应用中逐渐认知领悟,所以,一般需要配套一两套不同类型的资料是必要的。
但在做资料时,遇到模糊的问题或知识点时,不要轻易放过,而要翻开课本,找到相关章节的相关内容,认真系统的再学一学。
可以把一些典型的问题摘抄夹到课本中相应的位置,也可以把一些知识点整理到对应的问题旁,或者在专题本上做成专题。
在各种资料中应该精选一本为主,将其他资料上的典型问题整合到一本中,力争熟透一本,贯通多本。
要将课本与资料有机结合,将学习与运用紧密结合,通过课本上知识方法支持资料上综合实践运用,通过综合实践运用再反过来加深对对课本知识方法的认知理解。
在学生的认知背景中,课本如家,是学生投入精力最多也是最熟悉的地方,是认知系统中最佳的建构基地,对于各种相关知识在认知中的建构作用,有着任何资料都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课本中的问题原型是课标考纲最直观最正规最专业的写真照,有利于我们对课标考纲进行更为准确的理解把握。
宋明说,赵老师的这个比喻非常好。课本是家,是知识学习的故乡。就算走得再远也要常回家看看,不然,脱离了家乡,背离了故土,你的背影就是流浪。
方晴说,课本是拉线,没有它的牵扯,飞得再高的风筝也难免迷失坠落。
华铮说,课本是根据地,没有没有根据地的队伍只是流寇,没有根据地的支撑,再强悍的队伍,也难免陷于困顿。
赵老师说,在纵横捭阖的复习中,我我们不能迷失于题山题海,我们要有生不离纲死不离本的理念,处处不忘回归课本,守本扣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