娟子有时候和弟弟去阿云家玩,她家的过道里有床上有凉席,她的头发花白的奶奶就看着大家玩。那时候,门前都是泥巴地,砖铺的路通向马路,阿云家门口就被两棵梨树的绿荫几乎完全笼罩着。那时候刘庙村的房子在大门左右还有两间,一边是厨房,一边是卧室。她家的水泥墙打的特别好,不仅光滑,还能泛出石子那样的靛青色。
墙外面也有许多杂草,大家就在墙根下面“做假饭”,捡来的破碗、破瓦,门口的各样杂草,各种颜色的沙子、灰尘和幸运方便面材料,都是厨房用品。假装吃完了之后,就洗碗,剩饭剩菜倒在一起,接着下一顿。
有时候他们也在猗园里娟子家的后墙那边做,娟子家的红砖墙没有水泥粉刷,只用水泥勾缝,其实是活泥巴盖起来的。在午后绿竹的映衬下,红砖灰瓦绿竹,显得格外雅致。绿竹下面刚好够孩子们通过,旁边还有一株多年生的蔷薇,刘庙村的人们叫做“刺芒苔”,因为折断末段嫩绿的茎,剥去刺和皮,有甜脆的味道。孩子们“做假饭”喜欢用,而且真的能吃。
除了这个,孩子们也喜欢“甘秫秸”,这个词指的是玉米青绿的秸秆,有时也指“甘蔗”,但更多的时候,刘庙村的人们还是喜欢在玉米收获的秋天,砍下玉米时,才品尝“甘秫秸”解渴。有时候,遇到很甜的“甘秫秸”,真的是比吃甘蔗还开心。
娟子大多数时候,和刘庙村的其他孩子一样,都是要上地干活的。玉米地里面的秸秆那么多根,一家人要干好几天才能干完。那时候,有的人怕晒,就站着先掰玉米;有的人怕刺挠,就砍下秸秆蹲着、坐着掰玉米。无论是哪种方式,娟子都觉得不舒服,因为玉米须上面不仅有被虫子蚀碎的碎末,很痒,而且剥开里面还有虫子——娟子最怕虫子了。
娟子之前怕虫子也没有那么厉害,只不过有一次在猗园,阿林哥哥把院坝那颗“糖包子树”上面垂下来的好多小青虫放进了她的脖子。吓得娟子哇哇大哭……
掰得多了,娟子终于能够麻利地撕开包衣,不顾虫子的存在,“咔”的一声掰下黄澄澄的玉米棒子了。可是没注意,娟子突然发现自己的半条胳膊都长满了疹子和因为抓挠发白的皮屑。娟子用肥皂每天洗胳膊,不再穿半袖干活,渐渐就好了。
某天晚上,妈妈换衣服的时候,娟子看到了她的后背,在裤腰处有一条横向的晒印,仿佛一条“黑腰”,那黑腰带在妈妈白白的后背上显得格外扎眼。但妈妈说,没事,冬天就好过来了。
玉米收获完了,堆放在家里摊着雨布的空地上晾晒着。秸秆在地里躺倒了几个炎热的晴天之后,有时候人们会去翻一次,秸秆就彻底干透了,可以拉回家烧锅用。但是玉米秸秆烧锅太难用了,很多人只用玉米“裤子”(包衣)引火用,有些人选择在地里焚烧。
收获的季节是如此的热闹,家家户户在地里干活,有时候还能偶尔闲谈几句。傍晚的时候,秸秆拉回家之后,剩下的一点点就用“大耙子”摟在一起,然后点火焚烧。摟柴物时也会顺便清除杂草,有时候不仅能够看到“香泡子”挂果,一股脑儿薅下来品尝,还能看到香地衣一样覆盖在土地上的那种青色的细小茎叶的植物,它的正面是绿色,反面却是红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