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专业的大夫们,听这个也听得云里雾里。
他们对视一眼,有人忽然问道:“所以这个神经元是在人体中枢神经系统里,中枢神经系统又是由脑和脊髓构成,他们是怎么观察到那么更细小的神经元细胞的?”
咽了口口水,大夫们眼神迟疑,也许、应该、不至于,要开脑吧……
最后一位幸运观众董如意还记得自己和弟弟的约定,在全家人的期待下,她问天幕,主播的玉米和它们现在的玉米很不一样,他们是怎么培育成现在这样品种的。
【“我们现在吃的玉米,大都是我们国家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的研究成果。”
小小对于李老和玉米的研究成果知道的不多,也打算跟着一起看着视频学习了解一下。】
[“李登海,山东莱州人士,共和国同龄人也,矢志农学、研习育种,尤以种植玉米为长。
嗟夫,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座右铭,担国家粮食安全之重任,夫四十余载,钻研不辍,寒暑以继,利遍群生,泽被九州,业内尊为‘杂交玉米之父’,享南袁北李之誉。”
画卷展开,一道清正的男声朗声念着李先生的荣誉视频里的老人短发花白,穿着普通的灰色衣服,笑着轻轻拈起一颗玉米粒,镜头在大片大片的玉米地上移动,颗颗穗粒饱满的黄色玉米挂在杆头,轻轻摇摆。]
没一会儿之前,主播给他们看的玉米模样历历在目,但是那些大片大片的玉米稻田还是给予了他们难以言喻的震撼。
和之前的牧草一样,一颗颗玉米被投入机器,转瞬间就从另一个口子,化为了剥好的玉米粒飞出。
“南袁北李,之前的袁先生应该就是南袁,能和他齐名,这位李先生的功绩,应该也是让他足以备受敬仰。”
十六岁的海瑞看着天幕上和蔼可亲的老人,目光敬佩地发出感叹。
同时他也在想一个问题,粮食的确很重要,他们后世已经是不缺粮食,人人能吃得起饭、念得起书了,那‘国家粮食安全’这几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1949年,当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遍大江南北的时候,山东莱州湾的海边叫后邓的渔村里,一对李姓夫妇夫妇也有了他们的第三个儿子。
“在山东莱州,玉米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尤其是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让粮食产量大幅度下跌,玉米甚至成了人们的救命口粮。
饥饿,是李登海儿时最清晰的记忆。“
面容朴实祥和的老伯操着他的家乡口音,说着自己小时候几岁时干农活的趣事,拿着小筐子拾鸡粪制肥,推着磨还用手抠磨眼里的玉米这些,还有他从小就对粮食重要性的感知。]
他很普通,生活的经历是历朝历代每个乡村孩子都经历过的,从他的诉说中就可以知道,他的的确确只是一个普通农民家的孩子,从小甚至都吃不饱饭。
就是这样的一个看上去普通的人,却能在未来做出那么伟大的成就。
不同时空的莱州人看着他,听着他熟稔或者差别很大的乡音,心情负责地为他们莱州孩子自豪。
有老人叹息:“这要是我们现在的孩子该有多好。”
老伴摇摇头:“我们现在的孩子,遇到饥荒,只会把他饿死,做不出来的。”
[1958年的夏天,掖县西由人民公社以小麦亩产500斤和玉米300多斤的成绩,被国务院授予‘先锋人民公社’荣誉称号。
这份由周总理亲自颁发的荣誉,引起了当地搞育种创高产的极大热情。这一年,李登海9岁。
在人们搞粮食育种创高产的氛围里,李登海从小学上到初中。1966年的夏天,他毕业于掖县第八中学六级一班。
他的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最质朴的愿望,是希望儿子能通过改变耕作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
在母亲的支持下,1970年,李登海加入村子里刚成立的农科队。]
不知道公社是什么,但看级别只是属于小县城底下管辖的一部分。
大人们不解,一个这么小的行政单位,也值得能颁布《黄河保护法》的国务院,亲自授予他们荣誉称号?
就算这些产量的确在他们看来也很高了,但就没人会觉得这是假的吗?或者以后年年都要种出这么多的粮食了怎么办?
天幕上还有放出画面斑驳的影像资料,上面农人穿着已经与主播她们的打扮也不一样,男女老少挑着担在田垄间行走,被晒的油亮的脸上,他们的亮亮的眼睛极为出彩。
毫无疑问,这些人都不是什么扮演者,他们就是农人。但这些农人脸上的神采,是以往时空里的人未曾见过的。
“他们,为什么看上去那么有盼头?”
大家疑惑,不解。
“在不是他们的地上种出粮食来了,这些粮食他们难道全是他们的吗?”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当年春天,烟台市农科所的专家带来了一份有关美国玉米的考察报告。
报告里,美国的玉米产量已经达到了亩产2500多斤,同时期的我们只有两三百斤。
看到这种极其明显差距,李登海立志发奋,也要让我们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他说,美国农民可以干到的,我们中国农民也可以。]
两千五百多斤,两三百斤,这种都快十倍的差距,要怎么追赶?
他们知道,能让主播放出来的视频,定然是李先生已经成功了,他怎么成功的?
君王们拿起地图,找到了这个叫美国的国家。而在主播给李三水的航海地图上,美洲却并没有这个国家。
一个之前都没有的国家,展露出来这点的冰山一角就是这般骇人的粮食产量,这很不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