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坡是怎么变绿的,大家都看到了。
是后世政府的鼎力支持,科学家们的钻研探索,每一个普通人的共同努力。那成片的绿色植物,种植难度不亚于修建长城,但他们也硬是咬着牙,真的在黄土甚至沙漠上,种出了这些绿色奇迹。
遍地的绿色,让从前的劳动人民也感同身受。
他们是黔首,是地里刨食的泥腿子,但也是人。知道修河堤苦,他们也还是会去修,对帮助他们的父母官也会修祠立碑,一直感念。
他们知道是自己脚下的大地养活他们,是黄河滋润他们,他们也想看着自己生活的家园变得更好,河水清澈,满地绿色。
感叹后世农人的不易,也羡慕后世朝廷是真的在做实事,农人的经济民生都会被那些专家放在心上。
有过生活经验的,对自己地方的吏治情况一清二楚,每年差吏收东西的时候能瞎眼睛少盘剥点就很不容易了,哪里会有那种蹲下来给人普法的。以小见大,可想而知后世的官吏与他们现在定然大不相同。
而幸运的提问者朱厚熜,心情也挺沉重。
是知道多种树能固养水土,减少土地荒漠化了,但是边境的明军如果不就地屯田,靠粮食运输的话,运输的粮草和过程中消耗的粮草每年都不是小数目。
只能试试边种田边种树了,他是把天幕上出现的那些樟子松之类的植物全都记下来了,模样回头也能画,找人去寻,再想办法培育出来,能发现一些擅农事的苗子就更好了。
这个问题结束了,真的第一号萧何就要开始了。
虽然知道主播不是什么神女,只是个后世小姑娘,但是萧何和大部分人一样,对传授给他们知识的主播还是抱有敬意:“求问主播,三峡工程的其他两个工程,可否详细讲讲?”
【小小看了下,还是秦朝的萧何呢,有点稀罕。
“整个三峡工程挺大的,这样吧,明天我看看能不能给个相关纪录片。”】
萧何:“谢谢主播。”
主播放的视频一般干货都很多,从观感和内容上来说,还是纪录片更好更详细,没浪费机会,不错。
萧何结束,二号幸运观众曹参想了想,问:“黄河已经治理的很好了,为什么不把那些悬河的泥沙打捞出来呢?”
其他人也纷纷好奇,对啊,为什么不干脆挖河道里的泥沙呢?
放在他们这里,这肯定是劳民伤财的事,但后世河道上那一艘艘大船,捞个沙子应该不成问题吧。
【“就技术而言,把黄河的泥沙都挖走不是不能做到,但是耗费的成本太高了,需要的时间也很多。”这问题小小以前也想过,后来被她爸妈嘲笑果然是初中生。
“悬河已经很多年了,河道与河床是在长期演变中形成的,是动态平衡的,外力的作用会影响河势稳定,恐怕会引起溃堤;要让河床下切,只能依靠自然的力量,束水冲沙,逐渐的下切才安全。
而且黄河的泥沙是淤积千百年的,现在每年还会携带16亿吨,这么多的泥沙怎么处理,放到哪里去,是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还是选择从源头稳固水土,中间修筑水库电站来综合治理黄河。”】
这些古代王朝谁还没和黄河较过劲,最后不也只能是边上疏通河道,加高堤坝,最多想办法让黄河改道。一听主播的解释,他们就能明白了。
不过刘彻觉得,他这时候至少中间少了两千多年的沉积,能让后世过来他这里挖挖沙子疏通河床,应该问题不大。
曹参点头,觉得是这个道理,后世的悬河都高成那样了,一个溃堤不是开玩笑的。
“三号幸运观众是谁来着,吕雉?”
刘季:“新来沛县的县令好友也姓吕。”
萧何点头:“过几天吕公正式乔迁好了,应该要请县令和大户们吃酒。”
吕家,新来沛县的他们每天都很忙,吕雉和妹妹坐在房间里,一起透过窗子看着天幕,没想到自己也会幸运的被抽中。
吕媭也为姐姐开心,小姑娘高兴问自己姐姐想问什么。
同样也不大的吕雉想了想,对着天幕认真一拜:“看天幕的数字,黄河水仍然不够沿岸众多省份使用,这要如何解决呢?”
其实她还想问问那位治沙英雄牛玉琴的故事,但是想了想已经说的也很清楚了,后人也都以她为名建了栋治沙展览馆,对她所行之事的肯定,好像也不需要她再多问什么了。
她没有纸,可记录的笔墨和布帛也不多,天幕上贴出来的一张张图数据图都用力记在脑子里。以后世的人口,仅仅种粮都需要的水不少,种树也是需要浇灌的,还有他们说的工业用水。
和南边的长江比起来,黄河的水的确不算多,只靠调控分水,这也应该很难做到的吧。所以她想知道后世是不是还有其他方法,解决用水问题。
【“除了高效利用黄河,我们还有一项工程,叫南水北调。”
小小记得收藏夹里应该也有相关视频,找出来给他们看。“稍等一下。”】
汲黯沉默,对高皇后问这样的问题并不奇怪。抛开政治立场,没人能说她治国治的差。
[视频没有人说话,就是不同变化的地图和文字给出信息。
不同颜色把现在的国土划分为不同地区,每块地区上面的水资源数据差异明显,东北和北方地区占比最低。
“黄河、淮河、海河流域耕地占全国40%,水资源却只占8%,如何将南方多余的水调入北方?”]
大家也都记得对比黄河和长江时,两条河的巨大差异,能将长江过多的水调入北方,那的确是大大缓解北方的用水压力。
才经历隋末的初唐人具是一抖,不由想起了“挖运河”几个字。
看后世人治黄河,漫天黄沙里种树是很苦,但他们看见后来的遍地绿色也会为后人开心;但是如果要挖运河调水,那是真的被激起了痛苦回忆。
还在收拾杨广烂摊子的李世民安慰自己:“后世人应该不会是挖运河,南北地势不同,这河能挖通,得挖多深啊,流到北方来都要干不少呢。”
按照他们种个树还要帮百姓考虑怎么发展经济作物的情况,应该是干不出杨广的事。
[“1952年,伟人首先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思,经过数十年研究,2000年确定了中、东、西三条线路”
地图放大,不同颜色的线路开始往北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