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楔子(1 / 2)明末流贼模拟器首页

大明崇祯四年(1631年),陕北流贼风起云涌,官府先剿后抚,抚而后叛。

叛乱的腹心在延安府,渐渐形成了大小三十六个营头,号为三十六营,在三边总督洪承畴、总兵曹文诏的围剿下,三十五个营头纷纷越过黄河进入山西发展,只剩下清涧县的号为“点灯子”的营头依旧留在原地。

越过黄河进入山西的有三十五家。

其中,在此时名气较大者,无非是紫金王、八大王、闯将、闯王了,紫金王叫王自用,是这三十六家松散联盟名义上的首领,八大王自然就是张献忠,以悍勇无匹屡见于朝廷奏报,闯将则是李鸿基,也就是后来的李自成,以军纪严明著称,闯王则是高迎祥,人多势众。

号为三十六家,实际上每一家真正的兵马都不到一千,核心力量还是甘肃、宁夏、陕西三地派到京畿勤王(皇太极第一次入关)的哗变边军,以及延安府本地跟着“起事”的军户。

不过,虽然平均人马只有五百左右,但都是骑兵,或者是会骑马的步兵,战斗力还是不错的,每一个营头周围又依附着大约十倍的家眷,或者被裹挟的普通民户。

于是,陕西、山西各级官府上奏给朝廷的报告里,“贼众五十万”自然是夸大其词之说,全部三十六家,真正有战斗力的约莫两万,总人数大约二十万左右。

不过,由于朝廷的大部分精锐兵力都被第一次入关的女真人吸引了过去,并消耗掉了,能够用来征剿他们的人马也不多,一个总兵能够统领两千人马就顶天了,大多数都是一千左右,于是,想要将刚刚起势的流贼众赶尽杀绝也不容易。

“点灯子”,首领叫赵胜,又叫赵四,原本是延安府清涧县的一个老童生,四十岁了还没有考中秀才,依旧苦读不已,时常在寺庙里秉烛夜读,在周围流贼风起云涌的背景下自然被人讹为“趁夜聚众商议大事”,不得已被人推为首领加入流贼队伍。

于是,“点灯子”赵胜成了三十六家唯一的一位读书人头目,自然与其它三十五家不同,当洪承畴带着此时赫赫有名的西北“三煞”——临洮总兵曹文诏、甘肃总兵杨嘉漠、神木参将艾万年几乎以摧枯拉朽之势大杀四方,让绝大部分流贼纷纷叫苦不迭避走他方时,赵胜还渴望着与朝廷接洽,时刻准备行那宋江之策。

于是,三十六家只有他一家还待在清涧。

浑不知,此时曹文诏已经杀过来了!

而在清涧县,“点灯子”的队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赵胜是一个读书人,哪里懂得什么行军打仗,不过作为秦人子弟,就算是皓首穷经的书呆子,也是会骑马,会一些武艺的,当然了,赵胜能够在此时围剿流贼官军中最赫赫有名的曹文诏的打击下还能维持着队伍不散,靠的不是他会骑驴,会耍刀,而是手下有人。

这首当其冲的就是他的族弟,以前在宁夏镇当兵的赵九,赵胜在族里行四,赵九是他的堂弟,勤王哗变后回到了清涧县,赵九身材高大,会开一石力强弓,撺掇赵胜起事后自号“一丈青”,不是因为他姓扈,而是因为他身材高大,又是青色面皮而已。

还有一人,叫惠登相,生得倒是短小精悍,以前是银川驿驿卒,与后来大名鼎鼎的李自成有同事之谊,作为驿卒,想要将信件、信物在规定的时间送到目的地,没有两下子是不行的,“善骑射”这个称号李自成显然当得,但惠登相显然当不得,只是“会骑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