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3 章(1 / 1)故乡的云首页

然而这种很淳朴的山村里的少年时光,就在医疗队搬到梨树沟两年后的深秋季节,戛然而止。十岁的汤潮告别了学校里对自己爱护有加的老师们,告别依然准备去搜寻山林间所剩不多的果实的小伙伴们,告别萧瑟秋风里的梨树沟,告别瞭望了四年的大黑山的主峰,也告别了心中朦胧的暗恋,又重新走进了城市。只是这一次并不是回到莲山市,而是随父母来到了塔城市。没有语言上的道别,汤潮留给“文静”的,是一本自己还没来得及用的新方格本,悄悄地放在书桌里“文静”的书本中。临行的前一天,班主任老师,一位“乡村老学究”,在学校放学以后,特意绕了十几里的山路,来送别自己乡村教师生涯里遇到的“最心爱的学生”。

9.13事件之后的两年间,中国的社会悄然地有了变化。各地在动荡了几年之后,逐渐在恢复着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也就是之后所说的回潮。塔城市城区面积不大,比莲山市小很多,但农村面积比莲山市还要大,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这座古代名城的历史比莲山市悠久得多,现代城市设施底子却比较薄弱,知识分子也相对较少。市区的各大医院和各级卫生医疗系统也同样十分缺少科班出身的医生,医疗力量薄弱,人才和设备都与莲山这样实力雄厚的工业基地城市没法相比。在这个特殊时期,已经恢复基本的日常工作的塔城市卫生局的领导得知一个重要的旧消息,在本市的黑山脚下的偏远山村里,有一批由相邻的莲山市下放来而的高水平的医护人员。这让卫生局新上任的领导们大喜过望。卫生局长(革委会主任)亲自带了一个工作小组瞒着省里,悄悄地来到医疗队所在地。工作组在医疗队暗中走访调查,找个别领导和医务人员秘密谈话,仔细了解医院的医疗力量情况。之后,就地拍板,从医疗队中精心挑选了近十名医生和几名护士(主要是被抽调医生的家属),充实到塔城市的第一、二人民医院,加强塔城市医疗系统力量。之所以没有抽调更多的医护人员,是不想让整件事情影响面太大,仍然要保持医疗队的建制完整。毕竟没有上面的指示,塔城市是不敢公开撤销以省里名义下放的所谓战备医疗队的。而且这支医疗队组成人员都是来自莲山市的,撤销后人员也应该是回莲山。尽管如此,这次抽调,对医疗队的日常工作打击还是太大了。抽走的医生人数虽然不是很多,但都是医疗队各方面的业务骨干,并且就此队里人心不稳,体系涣散。身为抗战时期就参加革命的老干部的医疗队长却又不能去上告或据理抗争,毕竟对被抽调的人员来说是件好事,不能去破坏。无奈的他不久就负气独自举家回了山东老家,此后医疗队在当地的工作只能是勉强维持,直到□□结束后的第三年被正式撤销。

汤潮的父母作为建国初期的正规大学培养出来的医生,年富力强,业务能力和工作表现都很出色,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这批被抽调出来的医生中的两员。汤潮的父亲因为□□前就在国家级医学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文章,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被卫生局特别地安排到塔城的市属卫生学校去搞教学工作,为的是给塔城市培养更多基层医护人员。母亲则被安排到市第一医院呼吸科做医生,有时也会到卫生学校去帮忙讲讲课。由于卫校的位置在市区的东北角,位置稍偏,住房条件相对市一院要好一些,汤潮的父母就把家安到了卫校的大院了。这一年冬天,住在有暖气的温暖房子里的汤潮一家,接到了在乡下医疗队原来住在隔壁的邻居深情的来信,“今年的严寒中,原来两家间的隔壁墙上长满白霜,家里显得格外地凄冷,让我们深深怀念老邻居带给我们的温暖,怀念彼此的情谊,怀念我们在一起同甘共苦的时光……”医疗队的同事和子女如果到塔城来办事、采买,也有人到汤潮家里来看望、借宿,总是会受到热情接待。

塔城城市规模和建设水平都比不上莲山,但生活水平和教育条件比起在山村时还是要好了很多。到了这儿,汤潮很快就和新邻居的小伙伴们混熟了,平生第一次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第一次看到玻璃制作的黑板。上课铃声是清脆的电铃,课间可以喝到自来水。当然还可以喝到开水,但学生们大多嫌麻烦,不会去挤只有两个龙头的开水房,还要自己带杯子,着急还喝不到嘴。来到陌生的环境,汤潮性格变得更加安静,努力适应着新的学习和周边环境。可在学校里,班上的一些孩子们对脚上还穿着农田鞋、衣着朴实的汤潮很是瞧不上,有的女生甚至不愿意和汤潮坐同桌。正处在对异性明感期,自尊心极强的汤潮,对这些同学有了很深的隔阂,也从此很长时间和女同学有了交往的障碍。不过只经过一个学期,一场期末考试过后,就有很多同学都改变了对汤潮的初步印象,这个看上去有点土气的、安静的男孩儿,学习成绩却是出奇的好。在第二学期就毫无争议地担任了班级的学习委员,可是那个年代对学习成绩没有几个人重视。

在那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能上卫校念书,是一件非常令人羡慕的事。随着对卫校大院家属区环境的熟悉,汤潮渐渐失去了新鲜感,就不时地溜到令人向往教学区,并和一些学员很快混熟了。之后,他就发现了一个非常好的去处——学校的图书馆。这是汤潮接触到的第一个图书馆,当然和他后来大学时代的图书馆没法相比,但也有着一般单位所不具备的规模。